經過去年四季度華晨集團、永煤控股等多只地方國企債券違約后,信用債市場的違約情況格外受到關注。特別是在今年產業類信用債到期金額較大的情況下,業內機構預計,今年信用債違約壓力依舊較大,市場制度完善、法制建設值得期待。
1月中旬,“18鴻達興業MTN001”未能如期償付本金和利息,這是鴻達興業集團繼2020年12月一只債券違約后,該公司第二只違約債券,也是2021年首只違約信用債。此后,另有多只債券出現違約,如“18皖經建MTN001”未按時付息。
經過去年四季度華晨集團、永煤控股等多只地方國企債券違約后,信用債市場的違約情況格外受到關注。特別是在今年產業類信用債到期金額較大的情況下,業內機構預計,今年信用債違約壓力依舊較大,市場制度完善、法制建設值得期待。
信用債違約案例增多
2014年3月5日,“11超日債”成為公募債券市場首單實質性違約的債券。2015年4月,“11天威MTN2”未按時兌付利息,成為首例違約的國企債券,國企剛兌的信仰從此被打破。此后,我國債券市場信用債違約逐漸增多。
剛剛過去的2020年,在社會融資規模和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量均顯著增長的助力下,我國經濟逐步恢復增長,但信用債違約金額創出新高,國企違約案例也在增多。
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187只債券違約,總金額1968億元,30家主體首次違約。其中,地方國企違約新增8家,是2020年新增違約最大的邊際貢獻群體。
2020年,多家地方國企的債券意外違約,引發各方高度關注。10月23日,華晨集團未能按期兌付“17華汽05”本息,構成實質違約;11月10日,永煤控股未能按期兌付“20永煤SCP003”本息,構成實質違約。此后,又有多家明星公司債券違約。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AAA級別的國企連續發生違約,引起了投資者對國企信用乃至整個信用債市場的擔憂。
實際上,此前幾年,我國債券違約案例比較集中于民企,分析人士認為這與民企自身經營發展以及再融資渠道相對狹窄等因素有關。但地方國企首次違約近年來卻不斷攀升。從地方國企違約的存量債券規模和資產規模來看,2020年均創下了歷史新高。
“雖然2020年信用債違約率未明顯上升,但是違約金額卻創下歷史新高。”申萬宏源固收首席分析師孟祥娟分析認為,從違約的債券兌付情況來看,2020年兌付情況顯著差于2019年,截至2020年12月31日,整個債券市場共計120筆違約債券兌付記錄,合計兌付違約債券本金338.48億,合計兌付違約債券利息28.02億元,相較于違約債券的總規模,債券違約后兌付的比例在10%以下。
機構預計違約壓力上升
對于去年四季度多例地方國企債違約,各方一直在探尋其違約背后的普遍性因素和個體性原因。
聯合資信研究認為,從財務特征來看,違約國企前三年財務數據逐漸惡化,通常表現為凈利潤和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持續為負、資產負債率高等;從違約原因來看,行業風險、資產流動性弱、業務模式問題引起企業獲現能力下降,投資激進、業務轉型和債務集中到期導致企業債務負擔加重,實際控制人支持力度弱、融資環境收緊造成企業外部支持減弱。
“2020年下半年,國企信用風險抬頭,市場大多將焦點集中在逃廢債務、優質資產轉移等問題上。但在國企違約案例中,經營不善、債務違約的背后,往往存在較為嚴重的公司治理問題。”另有機構認為,由于特殊的“委托—代理關系”以及市場化“約束—激勵機制”缺失,部分企業內部治理問題、“跑冒滴漏”現象較為嚴重,導致國企經營效率低下、缺乏市場競爭力,為債務風險問題埋下隱患。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信用債尤其是國企產業債到期規模和償付壓力較大。有數據顯示,2021年產業債到期規模約3.2321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約15%。其中一季度到期量同比增幅超過四成。這無疑給國企債如期償付增加了壓力。
廣發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劉郁表示,2021年,國企產業債整體到期壓力增大,且弱資質國企到期壓力更大。疊加去年四季度國企違約額攀升,市場對弱資質國企的避險情緒增強,弱資質國企再融資難度增大,違約風險將上升。劉郁認為,相比民企,國企債券違約的不確定性較大,這取決于企業、政府、金融機構等相關方的博弈,而一旦違約,由于之前金融資源的過度傾斜,導致長期風險的積聚,往往會給債權人帶來更大的損失。
完善債券市場法制受期待
“國企信用風險充分暴露和債券剛性兌付的局面被打破,是債券市場正確的發展方向。”聯合資信研究表示,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時期,疊加受到疫情的沖擊,部分企業債務違約風險不可避免地增加,但在風險逐漸釋放的同時,要避免國企債務違約現象的過快蔓延。
可以說,各方對于債券打破剛兌、未來違約案例仍會出現已經成為共識,但避免違約引發的恐慌,特別是嚴懲惡意逃廢債,受到監管層高度關注。
去年11月2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四十三次會議召開,專門研究規范債券市場發展、維護債券市場穩定工作。
此后,多個地方政府明確表態將確保公開市場債務不違約;相關債券執法機構和自律組織也啟動調查并先后對華晨、永煤以及相關中介機構進行了處罰。不過,譴責警示也好,停業整頓也罷,這還只是加強債券市場信用建設、制度完善的開始。
作者:趙洋 來源:金融時報